四個步驟,檢視自己是不是有好好生活
我常跟朋友說,我是個注重生活的人,總是把「好好生活」掛在嘴邊,不過今天在捷運上我就在想,那到底什麼是「生活」呢?
生活,就是你如何過日子。
把日子切割成幾等分,大抵可以分成睡覺、起床後出門前、通勤、工作、下半後回家前、回家後睡覺前。
而在這些時間中的重要關係人,可能是你的家人、寵物、工作夥伴、路人、另一半、朋友,還有很重要的自己。
那我們要如何檢視自己是真的有在「好好生活」或說「懂生活」呢?我思考並整理出以下四個步驟:
一、你是不是「有意識地」在做選擇
生活無時無刻都在選擇,大從選擇你的工作、你的伴侶、選擇要不要請假去旅行、旅行要去哪裡、要不要與某位朋友見面、該什麼時候見面。
小至你通勤要使用哪種交通工具、要走什麼路線、要不要吃午餐、吃什麼、要不要買咖啡、要不要買這本筆記本、這件衣服、該不該說這句話,甚至你如何選擇你的坐姿、站姿、表情等等等。
我們每一分秒,都在作選擇。
而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都是無意識的:無意識的滑手機、無意識的走在路上、無意識的說話、無意識的看著電視,我們因為慣性、因為惰性而無意識,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、沒有意識到時間就這樣流逝。
但我們的生活,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選擇所構成。
而你的選擇,也代表著你是誰。你選擇吃什麼、穿什麼、用什麼、做什麼、說什麼……這些都代表著你,代表著你喜歡什麼、看重什麼,也構成了他人眼中的自己,以及他人看見你如何過生活。
所以你是要讓這些無意識的選擇構成自己無意識的生活,還是要拿回主控權,開始有意識地活在當下、思考與選擇,來慢慢積累與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。
二、你總是選擇「想要」還是「需要」
「你為什麼想要吃這個?」
「因為我想啊。」
「你為什麼想要去那裡?」
「因為我想啊。」
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都是受到「感覺」所驅使,因為想要,所以行動。
因為想要人陪,所以交了一個其實發現不適合自己的男朋友;因為想吃冰淇淋,所以打開冰箱吃完了一桶才開始後悔與討厭自己。
但是看看那些你欣賞的所謂「懂生活」或正在「好好生活」的人,並不是一味地受到「感覺」所控制,而是他們就是散發著那種,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、我懂得適可而止、我懂得聰明選擇真正對自己好的生活方式。
關鍵就在於,他們知道什麼是「想要」,什麼才是真正的「需要」。
「需要」就是:對你的身心靈都真正更好的選擇。而「想要」卻不見得,甚至有時候會傷害了自己。
當一個人越有能力判斷什麼是自己的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,以及有勇氣去選擇「需要」而非「想要」的時候,他離「好好生活」就越來越近了。
三、你多能夠獨處?
我認為一個能夠「好好生活」的人,勢必也是一個能夠、甚至享受獨處的人(但不是害怕人群所以才選擇獨處)。
他能夠平靜地一個人吃飯、看書、看電影、逛街、旅行。
一個能夠享受獨處的人,代表他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接受度、代表他知道如何照顧自己,不需要外求。
而這樣的人,也更懂得跟他人相處、懂得要留空間給他人,也要留空間給自己。
享受獨處的人,因著他對自己的了解,以及他給自己與他人保留的空間,而更能夠在生活,有心力去認真對待自己、認真對待他人。
四、你有自己的生活風格嗎?
開始有意識地生活,練習選擇「需要」而非「想要」,也開始慢慢可以獨處之後,接著就可以思考,那麼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格是什麼呢?
除了滿足身心靈的需要,我的每一個選擇,想要傳遞出什麼訊息?
就像有人選擇吃素,是因為他相信動物心靈自由的權利;有人選擇不拿吸管,是因為看重環保;有人選擇上班騎腳踏車,是因為重視身體健康與環保;有人選擇買這個品牌,是因為這個品牌背後支持著某些他也看重的議題或價值。
回到前面所說的,你的選擇,就代表著你是誰。
除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,我們還可以思考自己為什麼作這些選擇,有些可能沒有太大涵義,有些是為了身心靈需求,有些則是為了展現你是誰、你相信什麼。
而當這些選擇慢慢累積起來,別人就會感受到屬於你的獨特風格:這個人很懂生活,而且這就是他的生活風格。
這些背後,正傳遞著你所相信的價值與看重,也變成了他人判斷你的依據。
總結來說,一個懂生活、或懂得好好生活的人,一定是一個大部分時間都「有意識地」在做選擇,而且了解自己的需求、知道理想的生活樣貌,並且正在努力實踐的人。
我自己也會因為忙碌、疲憊而需要時常提醒自己,要更有意識地好好生活。好消息是,開始好好生活,永遠都不嫌晚,但更重要的,是要堅持下去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