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什麼是創傷?我算有創傷嗎?那可以好起來嗎?
這篇文章整理了 《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》,這本非常重要的心理創傷治療書籍裡面的內容,幫助你理解什麼是創傷,並檢核自己與創傷的距離。

關於心理疾病的五大迷思
想到心理疾病,你會想到什麼呢?一直到現在,還有很多人對心理疾病有誤解,覺得那是「自己有問題」。但其實,這些傷,是你過去經歷的壓力和創傷所留下的印記,特別是在童年時期。

30 歲,原來沒那麼可怕
這個月我即將滿 32 歲,身為一個踏入三字頭兩年的人,才發現其實 30 歲並沒有那麼可怕,剛好相反,我覺得我更喜歡三十幾歲的自己。為什麼呢?想了想有以下幾個原因:

當感到焦慮的時候該怎麼辦?
「覺察自己的焦慮訊號」是自我照顧重要的能力。我會開始覺察自己的焦慮,是因為我發現我開始一直想要吃零食、睡得不好(睡起來腰痠背痛)。以下三個方向提供給你參考與核對自己的焦慮訊號:

人生第一次開刀,呼吸就會痛時教我的事
這一個手術,我拖了五年。從醫生建議我開刀,到今年終於做決定,一直拖著我的就是恐懼。而終於,在三十歲這一年,我決定面對這份恐懼、決定更積極治療我的自體免疫疾病。這次我選擇勇敢,不再活在恐懼裡。

不夠好,就不分享嗎?
幾年來,我慢慢理解自己會如此在乎評價的原因,並學習在猶豫按下「發佈鍵」的時候、在面對他人回應不如自己預期的時候,試著先想想以下這三件事情:

一場身心靈的療癒:五日正念止語靜修營 體驗分享
清明連假,我參加由華人正念減壓中心舉辦的五日正念止語靜修營(以下簡稱五日止語營),這五天不能說話、眼神接觸、用手機、閱讀與書寫,無以遁逃,就是全然地透過靜坐、行走靜觀來面對與照顧自己。

四個步驟,檢視自己是不是有好好生活
而你的選擇,也代表著你是誰。你選擇吃什麼、穿什麼、用什麼、做什麼、說什麼……這些都代表著你,代表著你喜歡什麼、看重什麼,也構成了他人眼中的自己,以及他人看見你如何過生活。

在自己不好的時候,真的,沒有關係
在臉書貼文背後、在捷運站快速穿梭的腳步聲下,我們都是一個個不完美但真實的人,在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人生中跌倒、掙扎、奮力站起。 總會祝福朋友:「希望你一直好好的。」但其實很多時候,我們更需要的,是知道「就算在自己不好的時候,也真的,沒有關係。」

你上次搭捷運沒有滑手機是什麼時候?專注的力量,找回內心的平靜與生活的主控權
曾幾何時,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人變成稀有動物?吃飯的時候滑手機、走路的時候聽廣播、連工作也是想同時處理不只一件事情。 書中提到現在的人們分成「無聊型多工」以及「恐懼型多工」:

別輕易對自己許下承諾,因為你可能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
你是否也跟我一樣,曾經因為聽到他人的分享、看到什麼書、哪一句標語,而偷偷或公開地對自己許下這些承諾:「接下來一個月我要每天七點起床。」「接下來兩個月我不吃晚餐,要瘦 5 公斤。」「接下來一個月我要每天運動半小時。」「接下來三個月我要把這次買的十本書看完。」可惜的是最終,這些承諾沒有一個被你實現…

負面思維與自我對話的力量:自我肯定練習
你曾經有意識地,去聽見你是如何對自己說話的嗎? 你如何對自己說話,大概源自於你如何看待/解讀許多事情;而你如何看待/解讀事情,大概源自於你的文化脈絡、成長背景、教育環境、天生性格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