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什麼是創傷?我算有創傷嗎?那可以好起來嗎?
這篇文章整理了 《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》,這本非常重要的心理創傷治療書籍裡面的內容,幫助你理解什麼是創傷,並檢核自己與創傷的距離。

關於心理疾病的五大迷思
想到心理疾病,你會想到什麼呢?一直到現在,還有很多人對心理疾病有誤解,覺得那是「自己有問題」。但其實,這些傷,是你過去經歷的壓力和創傷所留下的印記,特別是在童年時期。

關於三十歲決定轉職,來美國念藝術治療研究所
這兩年,身邊常遇到也想嘗試走藝術治療這條路的夥伴,我總會開玩笑地要他們三思,因為這是一段很辛苦的旅程。先不提出國唸書要面對的文化衝擊與語言適應,光是研究所的訓練,就夠讓人心力交瘁。但如果這真心是你想要的,那麼你也會在過程中,越來越理解、體會,並愛上藝術治療的神奇魔力與不可取代之處。

碩士論文:用敘事藝術治療重建文化與身份認同
關於身為東方人在西方世界的迷失、身為台灣人受到的壓迫與自卑;關於如何完成藝術治療研究所的論文專案,用藝術治療重建文化身份認同的故事

我如何決定要(跟這個人)結婚
決定是否步入婚姻,關係到你為愛情、婚姻賦予的意義,以及你是否知道自己在情感中的需要、適合怎麼樣的另一半。不管決定如何,最重要的是那是「你自己」的決定,而不是為了符合誰的期待或壓力。

30 歲,原來沒那麼可怕
這個月我即將滿 32 歲,身為一個踏入三字頭兩年的人,才發現其實 30 歲並沒有那麼可怕,剛好相反,我覺得我更喜歡三十幾歲的自己。為什麼呢?想了想有以下幾個原因:

如何確定藝術治療就是我要的?關於三十歲轉職的5大QA
我在快要 30 歲的時候,決定放下從大學畢業後累積六、七年的商學專業,花一年半一邊接案、一邊準備美國藝術治療研究所,並在 30 歲出發前往紐約攻讀藝術治療研究所。這篇文章整理五個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,同時也是我曾經問過自己的問題,獻給也想成為藝術治療師,或是想轉職的你。

當感到焦慮的時候該怎麼辦?
「覺察自己的焦慮訊號」是自我照顧重要的能力。我會開始覺察自己的焦慮,是因為我發現我開始一直想要吃零食、睡得不好(睡起來腰痠背痛)。以下三個方向提供給你參考與核對自己的焦慮訊號:

如何成為一位藝術治療師?
在經歷一年半一邊接案工作、一邊準備研究所的生活後,我終於在 2023 年 1 月收到心儀學校的錄取通知,並計畫在同年八月前往紐約開啟研究所生活。如果你也跟我一樣也想到美國受訓,並取得美國藝術治療師的認證與執照,以下是你會經歷的三大階段:

人生第一次開刀,呼吸就會痛時教我的事
這一個手術,我拖了五年。從醫生建議我開刀,到今年終於做決定,一直拖著我的就是恐懼。而終於,在三十歲這一年,我決定面對這份恐懼、決定更積極治療我的自體免疫疾病。這次我選擇勇敢,不再活在恐懼裡。

不夠好,就不分享嗎?
幾年來,我慢慢理解自己會如此在乎評價的原因,並學習在猶豫按下「發佈鍵」的時候、在面對他人回應不如自己預期的時候,試著先想想以下這三件事情:

20到30歲,我從生命中學到的三件事
30 歲?20 歲的我怎麼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就來到。還記得那時候的我,多希望自己是 20 歲啊,一個法定的成年人,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好期待未來這十年的人生冒險。 那麼這十年,我究竟做了什麼? 這篇文章就來回顧這十年我做了什麼,以及過程中我的三個生命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