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到30歲,我從生命中學到的三件事

30 歲?20 歲的我怎麼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就來到。還記得那時候的我,多希望自己是 20 歲啊,一個法定的成年人,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好期待未來這十年的人生冒險。

那麼這十年,我究竟做了什麼?

這篇文章就來回顧這十年我做了什麼,以及過程中我的三個生命學習。


首先在職涯上,我與夥伴共同創立了一個關心東南亞移工的非營利組織。

三年半,大約佔了這十年三分之一的時間。這三年半,嘗試了數不清的從零到一,像是從零到一創立一個品牌、招募與組建團隊、設計培力課程、策劃藝術故事展、規劃文化交流活動、大眾募款、申請政府補助、洽談企業贊助與各種異業合作,以及到海外田野調查、訪談故事;踏入校園走上舞台進行短至五分鐘長至兩天的演講工作坊等。

人家說創業就像生寶寶,就像第一次為人父母,因為這個創業,我開始學習如何當一位「創業家」,所有事情從頭學,過程跌跌撞撞卻也愛得很深。創業就一場未知的冒險,你可以充滿願景與理想,但同時要有好多的行動力與能量與智慧。

每次被訪談都會被問到創業最困難的是什麼?

我覺得創業最困難的,是相信自己。

相信自己正在做對的事、相信自己正在創造正向影響力、相信自己所做是被需要的、相信自己可以克服重重挑戰與困難、相信自己。

離開自己的創業,我才發現其實我的人生,也像是一場創業。

加入新的公司就像是決定在跟誰合作,遇到新任務開始學習新的能力,你擁有目標與理想,但不確定要如何前往那裡。一邊走一邊學,時而迷失方向,時而充滿鬥志與熱情。

這一路充滿選擇,最難的仍然是相信自己。


離開創業後,我就像踏上一條找尋的旅程。

找尋工作上,我想要投入的領域與議題是什麼?
找尋生活上,我希望創造什麼樣的生活方式?
找尋身體上,我該如何面對我的疾病?我該如何治癒我自己?
找尋我是誰,我想成為怎麼樣的人?同時處理我的內在課題與練習疼惜自己

工作上,我先加入了一家關注台灣教育的非營利組織,想繼續發揮我的品牌行銷專業,也想更了解台灣教育生態,我對教育議題是否會感興趣呢?

而後加入一家關注性別議題與心靈成長的社會企業,繼續深化品牌與社群經營的專業,同時想回到企業體驗不同的文化與氛圍,並試試看心靈成長與個人培力能怎麼去實踐?

身體上,因為症狀開始惡化,我開始認真面對我的疾病——重症肌無力症—— 開始定期就醫、吃藥、調藥、嘗試不同療法。也同時認真照顧自己,把睡眠作為我的第一優先順位,並且練習放過自己。

同時,我也開始上課,透過學習西方哲學、學習跟人有關的知識,像是愛、認識自我、人我關係等,用更理性、有架構的方式來認識自己、定位自己。

除此之外,也開始接觸與學習正念 (mindfulness),養成靜坐的習慣,鍛鍊自己真正活在當下、不偏不倚地去覺察自己的能力。藉此更認識自己,與我的情緒與批判的聲音和平共處。


然後在 28 歲,我決定嘗試成為一位個人工作者。

這幾年的探索,我發現自己對自由與自主的熱切渴望,於是決定在 2021 年開始,成為一位自由/個人工作者,開始嘗試用過去的品牌規劃、專案管理、文案等專業來接案的生活。

這不是一個輕鬆的選擇,關於成為一位自由工作者的不安與恐懼,我在 podcast「真實電台」裡頭有分享。幸運的是在半年後,我的工作收入開始比較穩定,也慢慢找到生活節奏。

這時候心裡面出現一個聲音這樣問我:

好了,你現在有了自由的工作型態、有了還不錯的收入,那你想要未來十年就這樣過嗎?

然後我發現我的回答竟然如此立即與清楚:

不要。

為什麼不要呢?因為回頭看看,我們的工作選擇都是希望能夠「幫助他人」,從移工議題到教育,再到心靈成長。如果工作中無法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直接的幫助,那麼對我來說,就失去了意義。

儘管生活自由,但工作沒有意義,我仍然會失去動力。

好,幫助他人,那你想要幫助他人的什麼?靜下來問自己,我發現我最有感的,是關於心靈成長與心理健康。因為自己過去的經歷,讓我更能夠共感在心理或心靈上需要幫助的人。

但我發現,如果想要「直接」幫助,我並沒有心理或諮商相關的專業。我是商學院畢業的,過去我也一直都是累積商學方面的專業,現在想要走心理健康,我勢必須要回去學習。

於是在經過好多個晚上的苦惱、思考、害怕、猶豫後,我最終決定轉換跑道,開始準備申請美國的藝術治療 (Art Therapy) 研究所,開始了漫長的準備之路。


如果要說這十年,經歷這些職涯的探索、嘗試、轉換,我到底學到了什麼,我會說是以下三件事:

Source: Unsplash

一、真正的自由,來自於勇敢為自己所相信的價值做選擇

一直以來,我都是一個很嚮往自由與自主的人。

因此我當初選擇創業,也因此在離開創業後決定加入哪一間公司或組織,都會看重它的工作型態是否彈性以及我的自主空間。更因此我決定成為自由工作者,成為自己的老闆,擁有更彈性的工作地點與時間,離開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,自主安排我的每一天。

也的確在成為自由工作者半年後,我擁有足夠的收入,且可以決定在哪裡工作、什麼時候要工作。

但我的心卻仍然覺得不夠,因為我還沒有回應我內心深層的渴望,那就是希望提升他人的心理健康與心靈成長。

在經歷一番掙扎終於下定決心轉換跑道,開始準備申請藝術治療研究所之後,我的內心才終於感受到真正的自由,那是一種屬於靈魂的自由。

這份自由,來自於我非常努力貼近自己、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。

放下過去的專業累積、放下他人對我的期待、放下社會對三十歲標準的質疑,赤裸裸地回應內心的聲音:我到底想要什麼?然後,勇敢為自己做下這個決定。

這個過程,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貼近自己。貼近自己的靈魂、貼近自己所相信的價值,像是幫助他人、像是勇敢與真誠。

這個過程,我有害怕、有恐懼,儘管在下定決心後,這些害怕恐懼仍然存在,但因為這是我真正想要的,所以你會生出力量來面對挑戰。就像是一位母親,會奮不顧身在危險中保護孩子一樣。

源自於愛的決定,會讓你在恐懼中,仍然勇敢。

有趣的是,在準備研究所的過程中,其實我在物理上是相對不自由的。因為需要回大學上課、因為收入下降等,於時間與收入上相對過去是更不自由的。

但這些對現在的我來說都沒有關係,因為我知道我的心,是自由的。我終於理解到,所謂的自由,是勇敢做出貼近內心價值的選擇。

二、從總是看向結果,到珍惜往前走的每一步

我還記得當出心裡面出現「藝術治療」這個選項後,雖然感到興奮,但同時也充滿恐懼。

上網查了一些資料,發現從準備到拿到證照,以我現在的背景,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。前兩年累積先備學分、準備申請,再兩年念研究所一邊實習,然後再一年準備考取證照。除了時間,還需要投入相當大的資源在學習上,例如購買媒材、研究所學費、到國外生活的費用等。

等我真的擁有一定程度的專業與經驗來增進他人心理健康,可能已經三十五歲了。起步晚是一回事,不過如果我到最後,並沒有成功考取證照怎麼辦?那我這五年投入的時間與金錢,是不是就白白浪費了?

那天在醫院候診的時候,我苦惱著、感受著這些恐懼,然後突然發現:

我會如此害怕,是因為我把焦點都放在結果,害怕結果不好、害怕自己失敗。

但我接著領悟到,其實當我開始準備申請研究所,我就需要開始修心理學、藝術等相關的先備課程,而這就已經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情了。

在成為藝術治療師這個過程,就已經是我的目的本身。只要我盡情投入在過程當中,那麼我會前往我該去的地方,就算最後沒有成為一位藝術治療師,我相信也會創造出更適合我的角色。

就如同這十年的職涯轉換,藝術治療師從來就不是我三十歲的目標,但現在我卻踏上這段旅程。這不是憑空出現,而是來自於過去每一段職涯我的投入與累積,才慢慢引領我走到這裡。

成長過程所受的教育,以及這個社會的普遍價值觀,讓大部分時候的我們非常結果導向。做一件事情,總會先問:「對我有什麼好處?做到了我可以得到什麼?」「我成功機率有多大?投資報酬率有多大?」

「因為害怕失敗」所帶來的恐懼,會癱瘓我們原本的熱情,讓我們趨向保守、不願意改變、難以相信自己。

但重要的其實從來都不是結果,成功的快樂稍縱即逝,接下來又要面對人生下一段的挑戰。真正深刻的是努力的過程,以及因為投入所帶來的深刻體驗。就如同旅行從來都不是只是為了「去過那裡」,而是在旅行過程中的種種回想起來會笑的經歷。

最殘酷的,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活不活得到所謂你規劃的成功時刻。因為生病,更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無常,所以珍惜當下往前走的每一步,把每一步走的踏實、走的不會對不起自己,對現在的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。

方向的確重要,有一個目標讓我們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。

有了方向感,那就先放掉煩惱「到底做不做得到」吧。就跟著這個方向,把每一步走好。只要是如此,那麼就算我明天死掉,也不會留下遺憾了。

Source: Unsplash

三、照顧好自己,才是最厲害的超能力

二十幾歲,總擔心自己的能力不夠,很著急,怕跟不上他人的腳步。所以努力接受挑戰、盡可能學習,把自己塞得很滿、燃燒殆盡。

經歷了好多次 burnout,以及認真地開始面對自己的疾病,才理解到所有事情的基礎,都回到你有沒有照顧好你自己。

最基本的,就是身體。

當我工作過勞,我的身體馬上就會出現警訊,讓我連最基本的走樓梯、穿衣服、洗澡都出現困難。才發現當連最基本的健康都沒有,其他根本免談。

年輕的時候不把照顧身體當一回事,當身體出現警訊,才發現健康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。累積的身體債,未來都需要還。

再來,是自己的心。

工作上或關係中,總有許多的衝突、壓力與情緒,這些垃圾堆積在心裡面,讓我們用不健康的方式宣洩,或是一直壓抑、切割、假裝一切很好,久而久之變成我們的陰影、創傷,或是讓我們的心理開始生病。

外在能力固然重要,但年近三十,才發現一個人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內在,才最讓我欣賞與佩服,因為這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啊。

尤其當我們做的工作又是想「幫助他人」的時候。只有先學會「幫助自己」,你才能真正懂得如何以及有能量幫助他人。

這幾年待在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,有太多的人抱著許多熱情投入助人工作,努力累積專業、達成目標。但這份熱情如果沒有「照顧好自己」作為基礎,那麼總有一天會消磨殆盡,開始懷疑自己,同時懷疑這個社會。

再喜歡的事情,只要太過勞累、壓力過大,都會變得不喜歡了。

當期待自己可以發揮影響力、可以幫助別人、照顧他人,那麼更需要練習從照顧自己開始。練習說不、練習設定界線、練習先把休息時間排進行事曆裡、練習為自己找到對的朋友、練習自我接納與自我疼惜的能力。


利用滿三十歲的前幾天,回顧這十年自己的經歷與學習,的確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啊。原本以為只需要兩小時的文章,卻寫了超過四個小時。

我想這樣的回顧,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,這十年我學到這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,同時這也是三十歲之後的我要繼續努力練習的方向,像是勇敢選擇自己真正相信的價值、用心走當下每一步、照顧好自己的身與心。

至於三十歲之後的旅程,誰也說不準會如何。

願我能繼續認真地活著、全心投入去體驗,那麼便將擁有下一個人生階段珍貴的學習吧。

也願我在四十歲回顧時,能喜歡未來這十年走過的痕跡。

Previous
Previous

不夠好,就不分享嗎?

Next
Next

一場身心靈的療癒:五日正念止語靜修營 體驗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