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心理疾病的五大迷思
想到心理疾病,你會想到什麼呢?
一直到現在,還有很多人對心理疾病有誤解,覺得那是「自己有問題」。但其實,這些傷,是你過去經歷的壓力和創傷所留下的印記,特別是在童年時期。
心理生病,不是你的錯,也不是你哪裡出了問題,而是在最艱難的時候,你的身體與大腦,用它們僅有的方法保護了你。
這篇文章想分享一本我非常喜歡的書:《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》。這本書的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,也是創傷研究的先驅。讀完後,我對「創傷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身體」有了很多啟發,想整理其中幾個重點,來聊聊我們對心理(精神)疾病常見的幾個迷思:
迷思一:心理疾病是基因問題
在美國,研究者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和大筆資金,試圖找出心理疾病的共同基因,但到現在還是找不到一致的模式。事實上,心理疾病往往是多種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,而且基因也不是一成不變的——我們的生活經驗其實會影響基因的表現方式,這就是所謂的「表觀遺傳」。
簡單來說,基因只是基礎,真正對心理健康影響更大的,是我們成長的環境,尤其是童年照顧者的養育方式。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情緒或身體虐待、忽視等創傷,這些傷痛會被身體記住,甚至透過基因表現的變化傳給下一代。
迷思二:有心理疾病的人是因為太脆弱
研究已經證實,童年的負面經驗會深深影響大腦的發展。如果一個孩子在不安全的環境中長大,例如父母常常爭吵、缺席,甚至有情緒或身體上的虐待,那麼孩子的大腦就會習慣處在「隨時要自我保護」的狀態,變得特別敏感、易怒、警覺,或變得麻木、疏離。
這些都是身心為了求生存而做出的保護反應。反之,若孩子從小在有愛與支持的環境中長大,就更能培養出內在的韌性和正向的思考能力。所以,心理疾病並不是因為一個人不夠堅強,而是因為他曾受到太多傷害,讓大腦和身體學會了用特定的方式來應對壓力。
迷思三:心理疾病吃藥就會好
藥物確實能夠在短期內改善一些症狀,比如幫助睡眠、降低焦慮感。但作者指出,藥物也可能讓人忽略了真正需要被看見的問題: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創傷與壓力。儘管精神科藥物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普遍的治療方式,憂鬱症卻並沒有因此減少。事實上,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越來越多,但住院治療憂鬱症的人也持續增加。
真正的療癒,來自更深層的連結——與人建立安全的關係、重新理解曾經的痛苦、修復我們與身體的連結,還有打造一個更安全、更有支持的社會。這些,才是讓創傷得以癒合、讓人重新找回內在力量的關鍵。
迷思四:心理疾病和身體無關
其實,心理與身體從來就不是分開的。許多研究指出,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不只影響心理健康,也會增加身體疾病的風險。
像是被辱罵、被打、目睹家庭暴力或遭受性侵等,這些經驗會大幅提升未來罹患憂鬱症、焦慮症、酒精與藥物成癮的機率。除了心理疾病的風險,這些人也更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、癌症、心臟病、肺病、肝病等重大疾病。因為長期處在壓力下,身體也會承受巨大的負擔。
迷思五:心理疾病是問題需要解決
我們常會想:「這個人有心理疾病,那就幫他『解決』問題吧。」但很多時候,心理疾病反而是當事人為了生存下來,所做出的一種回應與保護。
舉例來說,肥胖症被列為精神疾病之一,有些患者會不由自主地大量進食。我們可能會以為,要幫助他們「瘦下來」才是治療的目標。但曾經有一位遭受性暴力的女性告訴她的醫師:「我變胖,是因為我想讓自己不再吸引別人,這樣我才安全。」所以,當我們只著眼於「把問題解決掉」,可能會錯過真正的重點:那個行為背後的創傷與需求。
我會對這些內容特別有感,是因為到現在,還有很多人對心理疾病有誤解,覺得那是「自己有問題」。但其實,這些傷,是你過去經歷的壓力和創傷所留下的印記,特別是在童年時期。
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經歷與感受,只是我們很少被允許說出口。這些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,而是我們社會尚未理解創傷的集體盲點。
心理生病,不是你的錯,也不是你哪裡出了問題,而是在最艱難的時候,你的身體與大腦,用它們僅有的方法保護了你。你要先肯定自己:原來我已經那麼努力活下來了。然後透過這個機會,尋找專業的協助,像是治療師、支持團體、可信賴的人等等,一步步療癒自己。
科學已經證實,大腦是有可塑性的。
這代表著,即使過去經歷了好多傷痛與破碎,我們仍然有能力重新學習、重新連結、重新溫柔的養育與建構自己。
你不是有病,你是曾受過傷,並且正努力地好好活下來。